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官方网站欢迎你

PG电子登陆-好书·推荐|凝结两代象棋史学者心血的力作:《中国象棋史》

法甲 13℃ 0

尽管象棋受众广、书谱多,但系统展现其发展史的著作少。《中国象棋史》的编写最初由著名象棋史学者刘道平执笔,他不幸早逝后,由其弟子张丰接班完成未竟工作。经过近三十年的反复打磨,这部凝结了两代象棋史学者心血的专著近期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,书中详述了象棋从起源到清末的发展进程,下文摘选自该书。

《中国象棋史》

刘道平 张丰 编著

上海书店出版社

中国古代象棋跨越了孕育、童年、争鸣、高潮、中落、鼎盛、稳步七个断代期,历经了二千一百多年历史长河的洗礼;以它固有的艺术魅力及根深蒂固、广阔的民间基础,向世界表明,象棋是我国特有的、源远流长的一项棋种,绝不是什么舶来品。在公元前278年以前问世的《楚辞·招魂》里的“菎蔽象棋,有六博些”,就有“象棋”的记载,比国际象棋起源于公元五世纪古印度的“恰图兰卡”,整整早了700多年。

中国古代象棋内容丰富,涉及面广。史籍中既有“帝制《象经》”之说,又有帝妃与象棋的活动片断;文献中既有唐相国牛僧孺给象棋增加了炮的记载,又有李清照《打马图经》中刊出的北宋象棋盘的故物。南宋设置象棋待诏,是空前绝后的创举。宋孝宗时象棋待诏多达十名,并有一名女流沈姑姑。文物方面,以全国多方位传世、出土的八副较完整的北宋铜质象棋及一批北宋铜质象棋子,与南宋沉船中残存的木质象棋子及出土的历代铜质、陶瓷象棋子相映成趣。散落于民间的象棋,如西安刘道平生先生前收藏的一副明代象棋,棋盘为折叠式盒式紫檀木,棋盘线路的刻槽中镶嵌银丝,棋子墨玉16枚,淡绿玉16枚,分装于棋盘两侧小盒中。清咸丰末年,西安毛友邻及其子毛振海在骡马市街开设茶馆,门前所摆的一副咸丰年制的枣木象棋至今存世。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搜觅,存世的古象棋一定不少。

象棋谱是象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对象棋艺术的记载及不同时期发展的总结。幸赖存世的古代棋谱(包括刊于类书中的象棋图与谱),从南宋至明、清就有四十余集。这是无数棋坛先贤睿智豁达,殚精竭虑,呕心沥血的结晶。以成书约在南宋咸淳初(1265年后数年)的《事林广记》分析,我国在700年前有了现制象棋谱,这比欧洲直到16世纪后才出版象棋谱整整早了200多年。

展开全文

清 郎世宁画象棋盘暨玉棋子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

“文章合为时而作,诗歌合为事而吟。”象棋的发达必然要反映到文艺作品中,歌颂、描写象棋的诗文既是古代象棋的一面镜子,又是促进象棋发展的添加剂。象棋的起源、发展、影响,甚至包括形制、演变、竞赛、棋例等等的揭示,无不与文学作品的刊载相映成辉。清代嘉庆以后,融艺术与象棋一体,寓艺术于象棋之中的排局艺术,给象棋增添了新的生命力。

中国古代象棋在历史上,虽然遭受到一些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殖民主义者的摧残,蒙受过士大夫的冷眼,被斥为“贩夫走卒之戏”,但由于象棋扎根民间,是从民间发展传承的,具有适合普通百姓的独特结构和艺术魅力,因而在处于逆境时仍能有所发展,这也是象棋与围棋的不同所在。

晚清以后,象棋稳步前进,各地名手,相继崛起,并驱争雄。孕育着辛亥革命以后的棋坛风云。

内容简介

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象棋史的理论著作。象棋是中国国粹之一,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它源远流长,趣味浓厚,基本规则简明易懂。象棋爱好者数以亿计,象棋书谱的数量繁多,然而全面、系统地展现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的著作却屈指可数。张丰先生师事刘道平先生研究象棋史,颇有心得。在刘先生去世后,他继续完成了刘先生未竟的工作。这部凝结了刘道平、张丰两代象棋史学者心血的著作,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。书中从象棋起源的考证开始,直至清末,详尽阐述了象棋从萌芽到定型直至繁荣,成为一项被大众接受、欢迎的智力游戏的进程。

作者简介

刘道平(1930—1995),陕西咸阳人。曾任亚洲象棋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、中国象棋推广改革小组组长、中国象棋史编写组召集人、陕西省棋类协会副主席、西安市象棋协会主席、象棋国际裁判,是著名象棋活动家。一生倡导象棋,培养了一大批象棋人。著有《对刘克庄“象弈”诗的研究》《北宋象棋盘考》《从历史书目考已佚古谱》《北周武帝与象戏》《古代象棋史的分期》等多篇象棋史论文。

张丰,陕西西安人。棋文化学者。原中国象棋推广改革小组六人成员之一、中国象棋史编写小组八人成员之一。《象棋大百科》编委、《围棋与名城》丛书编委、《棋海新友》棋史研究专栏作家兼特约编审。从事象棋活动数十年,现为西安市棋协顾问。参与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国象棋史编写小组,和已故刘道平先生共同撰写古代部分。著有《象棋弱胜强战例》《象棋成名局赏析》等,主编《西安象棋五十年》《西安围棋六十年》。

目录

象棋的历史,从起源到定型,再到发展成今天这么一个在世界上拥有亿万爱好者的棋种,是令我们从业人员为之自豪、骄傲的。

——象棋特级大师 吕钦

作为一名象棋棋手,有必要了解项目的发展历史,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在象棋文化的推广中讲好象棋的故事。

——象棋特级大师 徐天红

以前曾经读过《象棋史话》《中国象棋史》等著作,但总的来说,这方面的书非常罕见。如今得知又一部象棋史专著即将付梓,深感欣慰!

——象棋特级大师 于幼华

资料:上海书店出版社

编辑:宗文倩

《中国象棋史》